解读中国高尔夫的“为什么”
(访泛华新兴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志强)
中国高尔夫有太多的“为什么”——这是原中高协秘书长、泛华新兴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志强在一次全国性行业论坛上的开篇演讲。同时,它也代表了所有高尔夫业内人士当下的心声。政府为什么要对高尔夫球场采取限禁措施?为什么又屡禁不止?清查之后,产业的发展将走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崔志强。
为何要限禁高尔夫
2004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将高尔夫球场列入了用地禁区,这是政府首次对高尔夫产业进行强力施压,社会批评舆论也接踵而至。所有业内人士都在问:高尔夫到底得罪了谁?崔志强认为,政府和民众对高尔夫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至少有两点。
首先,民众对高尔夫形成的误解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发酵,最终形成了暴发性释放。众所周知,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属于“贵族运动”,打一场球动辄一两千元,球具装备还要以“奢侈品”的名义缴税,这些都使高尔夫运动和普通工薪阶层之间产生了鸿沟。此外,在很多本土影视作品中,经常能见到一些反面人物在球场挥杆,他们在影视作品里做出的炫富行为让人产生了反感。因此,民众很容易将“为富不仁”与高尔夫形成潜意识的关联,提到“高尔夫”三个字甚至就联想到洪水猛兽。
其次,主流媒体近期对高尔夫球场侵占耕地、浪费水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报道,政府当然不能坐视不管,限制高尔夫产业可以适当地缓解社会舆论。而且,高匀夫毕竟是一个小产业,适度地限禁和打压都不可能对社会构成重大影响。
为何又屡禁不止
听起来有些讽刺,从2004年至今,在限禁令下,中国高尔夫球场增加了400多家。事实证明,高尔夫球场建造不但屡禁不止,甚至还有突飞猛进的态势。其实,造成这种情况并不是限禁令本身的问题,崔志强分析,市场供需关系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在不同的阶段对高尔夫球场的增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8年以前,在国内打球的人大部分都是外籍投资商,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在企业密集区批准了一些球场的修建。在2000年至2003年之间,球场增长开始提速,在2003年至2004年之间,出现了增长一个高峰。那年正值“非典”暴发,很多有经济实力的人为了追求健康的休闲环境加入了高尔夫运动的行列,市场需求随之剧烈攀升,球场建设也快马加鞭。市场的供需关系是促成高尔夫球场建造热的主导因素。
2004年之后,国内通货膨胀势头开始严峻,制造业营商环境“不给力”,“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消费出现疲软态势。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国家的宏观经济开始调整,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开始加码,高尔夫球场作为房地产的配套设施顺利地绕过了“雷区”,大踏步地向前冲。
“从2004年至今,引导高尔夫球场建造热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某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为了能获得更多的GDP增长,他们对高尔夫球场开了绿灯”。崔志强说。
崔志强表示,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球场建设的门槛可能要被抬高,管理会更加规范,这对所有行业从业者来说未必是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