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损伤的评价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训练,开始于评价,结束于评价。评价是治疗与康复训练的基础,是制定治疗与康复训练计划的依据,是评判治疗与康复训练效果的标准。评价应包括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功能检查、放射学检查等内容。在运动损伤治疗与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至少进行3次评价。
1、初期评价 可全面了解损伤情况及其造成的功能障碍,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治疗与康复训练计划。
2、中期评价 检查治疗效果,评价即时的功能状况,修改治疗与康复训练计划。
3、后期评价 决定能否结束康复训练,决定损伤球手能否重返球场。
二、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
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应包括:恢复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恢复肌力及平衡的训练、恢复运动协调性与专项运动技术模式的训练。
1、恢复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关节固定超过两周即可发生粘连。因此,在反应性炎症得到有效控制后,应立即开始恢复关节活动度的练习,预防粘连的发生。检查损伤部位的皮肤温度与肿胀程度。若损伤部位皮肤温度高于健侧并存在明显肿胀,说明反应性炎症仍然存在,应延长冰敷时间;若皮肤温度基本正常,肿胀也基本消退,说明反应性炎症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即可开始恢复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检查损伤局部皮肤温度时,应将手背放在损伤部位,并与健侧对比。
损伤初期,在控制炎症反应的同时,受伤球手应在无痛的范围内进行主动或主动助力运动,可预防关节活动度的丢失与预防粘连,还可帮助消除肿胀。
损伤晚期,若组织已发生挛缩和粘连,应采用被动牵拉。牵拉动作宜平稳可控,避免冲击性运动,以伤者感到适度紧张、酸胀或轻微疼痛为度。牵拉时,应避免出现明显疼痛。疼痛被视为引起或加重损伤的信号,还可诱发出现保护性肌肉紧张,使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不能收到预期效果。
根据胶原纤维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短时间大力量牵拉,虽可增加纤维组织的弹性,使其长度延长,但在外力去除后又很快复原;长时间持续或多次重复中等力量牵拉,纤维组织长度可获得较为持久的延长,可使关节活动度逐步得以改善。
人体组织温度的提高可增加纤维组织的可塑性。因此,在牵拉之前,使用各种热疗法,可提高疗效。在涡流浴中进行主动运动,可有效地恢复关节活动度,还可有效地消除肿胀。
2、恢复肌力及平衡的训练
如果反应性炎症和疼痛已被控制;受伤肢体的活动范围达到正常范围的80%;即可进入恢复肌力与平衡的训练。肌肉力量是恢复平衡的基础,因此,恢复肌力的训练应先于恢复平衡的训练。
(1)恢复肌力的训练
发生损伤之后,肌肉组织受损、停止或减少运动、反应性炎症可反射性地抑制脊髓前角细胞,导致肌肉萎缩与力量减弱。在肌力没有完全恢复时练球,挥杆动作可出现变形,容易发生再次损伤或损伤其他部位。肌力减弱或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比例失调,可引起关节动态稳定性下降,成为关节慢性损伤的重要因素。
力量练习通常使用等长与等张模式。损伤后,若无禁忌症,应立即开始局部等长练习。等张练习,应在关节活动度恢复至80%以上才可开始。每次练习顺序,应先练损伤部位,再练未伤部位。每周练习3--5次。
等长练习:采用等长收缩形式进行的力量练习。等长收缩,也称静力性收缩,指肌肉收缩时长度没有变化,但张力明显增强,不产生关节运动。
等张练习:采用等张收缩形式进行的力量练习。等张收缩,也称动力性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但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
(2)恢复平衡的训练
人的平衡能力,与大脑、小脑、前庭、视觉与本体感觉密切相关。发生运动损伤后,平衡能力不同程度的丢失,则与本体感觉密切相关。本体感觉,指人体感受肌肉运动、关节运动和肢体位置的综合感觉。本体感受器接受运动刺激,通过上行神经,将肌肉收缩强度与肢体位置的信息,反馈给大脑,再根据运动需要迅速进行调整。对关节的稳定性来说,本体感觉作用极大。本体感受器,存在于肌肉、肌腱与关节囊内。发生运动损伤,本体感受器也受到损坏。本体感觉的减弱或缺失,可降低关节的稳定性。
本体感觉的练习,首先应根据损伤部位的承受能力,在较小的活动范围内进行,逐渐加大活动范围,直至正常范围。作用在关节的负荷,开始练习时应较小并逐渐增加,应首先进行徒手练习,再进行负重练习。下肢本体感觉,可练习睁眼与闭眼单腿站立(图2-2 单腿站立平衡练习 a睁眼单腿站立,b闭眼单腿站立,照片);上肢本体感觉,身体在不同的倾斜角度练习俯卧支撑(图2-3 上肢俯卧支撑练习a墙面俯卧支撑,b桌面俯卧支撑,c地面俯卧支撑,照片);躯干本体感觉,可练习坐或跪瑞士球(图2-4 坐跪瑞士球练习 a坐瑞士球,b跪瑞士球,照片)。
3、恢复运动协调性与专项运动技术模式训练
损伤后,在运动时,疼痛信号就会使运动的协调性受到干扰;停止训练一段时间后,专项运动技术模式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若不进行恢复运动协调性与专项运动技术模式的训练,很容易引起损伤的复发或发生新的损伤。恢复运动协调性与专项运动技术模式的训练,实际上是运动再学习的过程,有时需较长的时间。
就高尔夫运动损伤来说,必须进行恢复合理挥杆动作的训练。训练时,应首先要求动作的正确,然后再逐渐增加速度及力度。疲劳可破坏挥杆动作的协调性。因此,在练习时,必须掌握好运动量,不要在疲劳状态下进行训练。恢复挥杆动作模式的训练,可采用ISP训练法。
ISP训练法
第一周:推杆和切杆练习;
第二周:切杆和短铁练习;
第三周:短铁与中铁练习;
第四周:长铁与木杆练习;
第五周:下场练习,先打9洞,至周末,可打18洞。
三、损伤球手恢复正常训练的标准
某些医生因对损伤的病理过程与愈合规律不是很清楚,看到早期康复训练的成果之后,容易头脑发热,盲目地鼓励球手加大康复训练的强度,或鼓励球手过早地恢复正常训练,结果必然是加重损伤或发生更严重的损伤。因此,在康复过程中,医生必须遵循损伤的病理与愈合规律,合理地安排康复训练的强度与进度,必须杜绝急躁冒进现象的出现。医生只有在判断受伤球手达到相应标准之后,才可允许其恢复正常训练或参加比赛。判断损伤球手能否恢复正常训练的最终标准,是其是否具备高尔夫球需要的体能与技术模式,是否能够无痛地正常挥杆。
1、完全治愈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无疼痛、肿胀与跛行;
(2)球手已忘记损伤的存在,在完成康复练习动作时,无不稳现象,也无任何顾虑。
2、完全康复标准
(1)关节活动度,即关节的活动范围,基本恢复正常,可满足高尔夫球的要求;
(2)损伤侧的肌肉力量基本恢复,可达到健侧的90—95%;
(3)相互拮抗的肌群,即作用相反的肌群,力量基本恢复平衡。
(4)挥杆动作模式基本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