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产品设计中,都或明或暗地隐藏着设计师的文化烙印。球场设计亦不例外——尽管每座球场不外乎发球台、球道、沙坑、水障、果岭等这几大元素,但它们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景观却各有千秋。那么,这些球场设计中,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文化传承?这些承载着不同文化理念的球场,背后的成因又是什么?这无疑是个有趣的话题。
苏格兰人:让我们去找球道吧
现代高尔夫起源于苏格兰。这个历史上曾先后经历过罗马人、维京人入侵的地区地广人稀(直到现在,苏格兰每平方公里的居住人口也仅有67人而已),深林、湖泊所占的国土面积比重要远多于平坦的陆地。因此,直到公元前10000年,这里的原住民几乎没有什么农业耕种,他们只需要到河里打渔或者到森林里狩猎就完全可以填饱肚子。所以,从那时起,苏格兰人就养成了沿海定居的习惯。
很显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高尔夫球场,注定只能依海而建。事实上,第一批兴建高尔夫球场的苏格兰人也根本没想过通过大量的土方工程,在靠近内陆的地区来修整一座像样的高尔夫球场。他们只是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认为哪里适合建发球台,哪里适合建果岭,就把那片地方的植被稍加整理即可。而联系发球台与果岭之间的球道,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找”出来的。这就是为现代人津津乐道的“林克斯风格”球场的诞生背景——这种球场对原地形地貌几乎未作任何修饰,而是尽量保持它的原貌。这种“偷懒”型设计思维在当今整个欧洲都十分盛行,一方面,这是由当地的地理条件所促成的;另一方面,这也是因循守旧或者称之为保守的欧洲人缺乏创新意识所造成的——君不见动辄数百年的古堡至今仍屹立在欧洲各个国家并被引以为豪——在他们的思维中,唯有那些经历过风雨吹袭、年轮碾压的才能被奉为经典。
现代高尔夫起源于苏格兰。这个历史上曾先后经历过罗马人、维京人入侵的地区地广人稀(直到现在,苏格兰每平方公里的居住人口也仅有67人而已),深林、湖泊所占的国土面积比重要远多于平坦的陆地。因此,直到公元前10000年,这里的原住民几乎没有什么农业耕种,他们只需要到河里打渔或者到森林里狩猎就完全可以填饱肚子。所以,从那时起,苏格兰人就养成了沿海定居的习惯。
很显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高尔夫球场,注定只能依海而建。事实上,第一批兴建高尔夫球场的苏格兰人也根本没想过通过大量的土方工程,在靠近内陆的地区来修整一座像样的高尔夫球场。他们只是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认为哪里适合建发球台,哪里适合建果岭,就把那片地方的植被稍加整理即可。而联系发球台与果岭之间的球道,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找”出来的。这就是为现代人津津乐道的“林克斯风格”球场的诞生背景——这种球场对原地形地貌几乎未作任何修饰,而是尽量保持它的原貌。这种“偷懒”型设计思维在当今整个欧洲都十分盛行,一方面,这是由当地的地理条件所促成的;另一方面,这也是因循守旧或者称之为保守的欧洲人缺乏创新意识所造成的——君不见动辄数百年的古堡至今仍屹立在欧洲各个国家并被引以为豪——在他们的思维中,唯有那些经历过风雨吹袭、年轮碾压的才能被奉为经典。
19世纪中叶,苏格兰人的球场设计风格被第一次定义为“惩罚性设计”——这些球场的球道经常有一些陡坎和高长的茅草、打球线上的障碍物多得不可胜数,沙坑的密度与深度能让所有不幸将球击入其中的球手胆寒;更不肖说海边的大风造成的小白球的不稳定飞行路线令人头痛不已了。
这种“惩罚性设计”的球场一度被奉为经典,尤其每每职业大赛期间,当高水平的职业球手在这里纷纷折戟沉沙时,人们会说这是一座难得的挑战型球场。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球场忽视了球友在打球时的趣味性与战略性的考虑,因此,这种球场其实适合去朝拜和追溯历史,挥杆仅能满足功能性需求。
这种“惩罚性设计”的球场一度被奉为经典,尤其每每职业大赛期间,当高水平的职业球手在这里纷纷折戟沉沙时,人们会说这是一座难得的挑战型球场。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球场忽视了球友在打球时的趣味性与战略性的考虑,因此,这种球场其实适合去朝拜和追溯历史,挥杆仅能满足功能性需求。
日本为什么出不了一流的球场设计师?
即便是在经济低迷的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高尔夫人口也保持在1300万左右。相对于全世界的高尔夫人口总数大致在5000万这一数字,你不得不惊叹这个弹丸之国高尔夫人口数量之巨。
日本是个等级森严的国家,上行下效之风严重(这从某种层面上解释了何以日本会有如此多高尔夫爱好者的原因)。除此之外,日本人的快节奏生活与高强度工作压力举世闻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诞生的高尔夫球场,毫无例外是为了满足当地人“调节情绪,放松神经”的目的而修建的。
在经过了一周高强度的工作后,日本人希望通过打一场高尔夫球来好好的放松一下自己,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打球获得放松而不是自讨苦吃。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日本球场设计师在修建球场时,会尽可能的把球洞轮廓简单地定义为直线或平行线,将所有干扰因素都布置在右侧干道一边,而发球台通常都会正对着球道,较少视线上出现干扰因素,以方便球友快速而愉悦地通过整座球场,从而获得极大的打球乐趣。
这种“通过型球场”的设计理论在日本高尔夫球场设计圈中十分盛行——不需要太多的土方工程、障碍物完全被清理到打球线路以外甚至取消——这迎合了日本人打球的目的,对球场的会员们也十分有吸引力,几乎每一个人在这里打球都能打出像样的好成绩。可以说,与其说日本人是在体会高尔夫的乐趣,不如说他们是在享受办公室外难得的放松与休闲——他们不需要高难度的果岭与复杂的球道,因为类似的难题他们在办公室已经受够了。
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日本虽然拥有着全世界第二高尔夫人口数量,却一直未能为高坛贡献出一位杰出的球场设计师,他们追求简单、追求打球带来的愉悦感多过于对土地的深度阅读与球场的战略艺术——这是日本的生活文化所带来的弊病。
即便是在经济低迷的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高尔夫人口也保持在1300万左右。相对于全世界的高尔夫人口总数大致在5000万这一数字,你不得不惊叹这个弹丸之国高尔夫人口数量之巨。
日本是个等级森严的国家,上行下效之风严重(这从某种层面上解释了何以日本会有如此多高尔夫爱好者的原因)。除此之外,日本人的快节奏生活与高强度工作压力举世闻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诞生的高尔夫球场,毫无例外是为了满足当地人“调节情绪,放松神经”的目的而修建的。
在经过了一周高强度的工作后,日本人希望通过打一场高尔夫球来好好的放松一下自己,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打球获得放松而不是自讨苦吃。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日本球场设计师在修建球场时,会尽可能的把球洞轮廓简单地定义为直线或平行线,将所有干扰因素都布置在右侧干道一边,而发球台通常都会正对着球道,较少视线上出现干扰因素,以方便球友快速而愉悦地通过整座球场,从而获得极大的打球乐趣。
这种“通过型球场”的设计理论在日本高尔夫球场设计圈中十分盛行——不需要太多的土方工程、障碍物完全被清理到打球线路以外甚至取消——这迎合了日本人打球的目的,对球场的会员们也十分有吸引力,几乎每一个人在这里打球都能打出像样的好成绩。可以说,与其说日本人是在体会高尔夫的乐趣,不如说他们是在享受办公室外难得的放松与休闲——他们不需要高难度的果岭与复杂的球道,因为类似的难题他们在办公室已经受够了。
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日本虽然拥有着全世界第二高尔夫人口数量,却一直未能为高坛贡献出一位杰出的球场设计师,他们追求简单、追求打球带来的愉悦感多过于对土地的深度阅读与球场的战略艺术——这是日本的生活文化所带来的弊病。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通过型球场”设计理念也不是日本人最先提出的,他们只是简单的模仿了五十年代初美国的“流畅性设计理论”而已——更为不幸的是,由于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东亚周边国家进行过侵略,在稍晚些时候,日本人的设计理念也一度在韩国、台湾地区、以及中国内陆的早期球场被重复——这些球场从设计的角度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前景价值。
以皮特•戴伊为代表的美国精神
如果要问,在所有的球场设计师中,谁的作品辨识度最高?答案毫无疑问是皮特•戴伊。2008年,他成为美国高尔夫名人堂第四位入选的球场设计师,也是唯一一位健在的(其他三位分别是麦肯兹、唐纳德•罗斯以及老罗伯特•琼斯)。名人堂对他的评价是:“自从他1959年开始从事球场设计,高尔夫的面貌就被一点点改变了。”的确,至今也没有一个设计师像他那样勇于挑战、创新和追求浪漫艺术氛围。
皮特•戴伊有一句设计名言:“给那些自以为是的高手制造一点麻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站在由他设计的球场上,不同的发球台上的球手所面临的处境各有不同,而障碍恰恰是为那些冒进的人准备的。
美国精神中饱含自由、冒险、创新等一系列元素,而皮特•戴伊将上述精神毫无保留的倾泻在他的设计作品中——他期望通过这种设计手法激发球手的征服欲与潜能。在他的球场中,风险是巨大的,而因此获得的回报与快感也是无限的。
大行其道的苹果手机之父史蒂夫•乔布斯之所以能用一款手机就击败了所有的对手,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他将人们能想到的关于手机的所有功能、外观、材质的诉求几乎一网打尽。而皮特•戴伊的球场作品,与乔布斯的苹果手机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高尔夫行业的乔布斯。
在美国,除了皮特•戴伊,“金熊”杰克•尼克劳斯亦是高尔夫球场设计师中的翘楚。这两位名震遐迩的美国球场设计师在其设计作品中,无一不追求造型的多变、浩大的土方工程。在这两位的设计理念中,饱含了策略性与理想主义。他们为每个球洞都提供了到达球洞区的不同路线,影响程度各异的障碍物需要球员在发球台就有意识地做出决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目标路线,而每条击球路线都有清晰的判断和回报的功能。在他们的策略性球洞设计理念中,充分考虑了美国人喜欢冒险、勇于挑战的自由精神——想象一名牛仔驯服彪悍的公牛所带来的成功感与喜悦感,这就是他们的球场能为球手所带来的巨大荣耀。
在皮特•戴伊的球场中,他的球道宽但是起伏大,沙坑和水域的设计尤其多变。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常常设计出让人目瞪口呆的球场——不论是位于威斯康辛州的呼啸海峡球场那967个沙坑、还是在印第安纳州的懒汉球场中独一无二的大量运用的火车枕木,都会让人在甫一接触时倍感惊诧,而当人们从那里打完归来,却又为他那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大为折服。大白鲨乔治•诺曼曾评价说:“在戴伊的球场,他有能力让你记住在那里挥过的每一杆。”这就是戴伊的魅力。
如果要问,在所有的球场设计师中,谁的作品辨识度最高?答案毫无疑问是皮特•戴伊。2008年,他成为美国高尔夫名人堂第四位入选的球场设计师,也是唯一一位健在的(其他三位分别是麦肯兹、唐纳德•罗斯以及老罗伯特•琼斯)。名人堂对他的评价是:“自从他1959年开始从事球场设计,高尔夫的面貌就被一点点改变了。”的确,至今也没有一个设计师像他那样勇于挑战、创新和追求浪漫艺术氛围。
皮特•戴伊有一句设计名言:“给那些自以为是的高手制造一点麻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站在由他设计的球场上,不同的发球台上的球手所面临的处境各有不同,而障碍恰恰是为那些冒进的人准备的。
美国精神中饱含自由、冒险、创新等一系列元素,而皮特•戴伊将上述精神毫无保留的倾泻在他的设计作品中——他期望通过这种设计手法激发球手的征服欲与潜能。在他的球场中,风险是巨大的,而因此获得的回报与快感也是无限的。
大行其道的苹果手机之父史蒂夫•乔布斯之所以能用一款手机就击败了所有的对手,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他将人们能想到的关于手机的所有功能、外观、材质的诉求几乎一网打尽。而皮特•戴伊的球场作品,与乔布斯的苹果手机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高尔夫行业的乔布斯。
在美国,除了皮特•戴伊,“金熊”杰克•尼克劳斯亦是高尔夫球场设计师中的翘楚。这两位名震遐迩的美国球场设计师在其设计作品中,无一不追求造型的多变、浩大的土方工程。在这两位的设计理念中,饱含了策略性与理想主义。他们为每个球洞都提供了到达球洞区的不同路线,影响程度各异的障碍物需要球员在发球台就有意识地做出决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目标路线,而每条击球路线都有清晰的判断和回报的功能。在他们的策略性球洞设计理念中,充分考虑了美国人喜欢冒险、勇于挑战的自由精神——想象一名牛仔驯服彪悍的公牛所带来的成功感与喜悦感,这就是他们的球场能为球手所带来的巨大荣耀。
在皮特•戴伊的球场中,他的球道宽但是起伏大,沙坑和水域的设计尤其多变。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常常设计出让人目瞪口呆的球场——不论是位于威斯康辛州的呼啸海峡球场那967个沙坑、还是在印第安纳州的懒汉球场中独一无二的大量运用的火车枕木,都会让人在甫一接触时倍感惊诧,而当人们从那里打完归来,却又为他那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大为折服。大白鲨乔治•诺曼曾评价说:“在戴伊的球场,他有能力让你记住在那里挥过的每一杆。”这就是戴伊的魅力。
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高尔夫行业来说,以皮特•戴伊为代表的兼具“艺术性”与“策略性”的高尔夫球场设计理念无疑是今后要努力学习的方向——这才是高尔夫真正的魅力所在,而他所包含的自由、冒险、竞技精神,也能恰到好处的中和掉中国传统文化中过度的“中庸”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