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教了“要想发展足球先拆楼房再铲高尔夫球场”的奇文之后,最近读了另外两篇建议铲除高尔夫球场文章,一篇是《消灭“高尔夫伤疤”是发展考题》,还有一篇是《深圳高尔夫球场须“还绿于民”》。尽管这两篇文章都不是大报记者写的,也不是刊登在主流媒体上,但我还是有一种深深的忧虑感:事实让我再次痛切地认识到,尽管三十年过去了,但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土壤仍然存在,并且可能长期存在。
《消灭“高尔夫伤疤”是发展考题》文称:由于城市规划“失控”留下的历史欠账,深圳高尔夫球场遍地开花,成为深圳城市发展难以绕过的坎。作者认为,大量“藏身”于市区的高尔夫球场已经成为深圳市的“绿色伤疤”。一来,高尔夫是只有少数富人才能玩得起的高消费项目,大量栖身于市区,容易造成市民心理失衡。二来,高尔夫属于“高耗地”项目,动辄百余顷,建在本就稀缺土地的深圳,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再者,对广大市民来说,高尔夫球场绿地属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纸上绿地”,大量存在必然吞噬市民的幸福空间。因此,目前深圳市的“高尔夫伤疤”已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建成以及在建高尔夫球场共有15个,总占地面积约2400公顷,是社区公园总面积的2.4倍,而深圳可建设用地总量已十分有限。高尔夫球场用地,挤压城市的发展空间;少数高消费群体享受了打球的便捷,开发商赚的盆溢钵满,唯有生活空间被挤压的市民不胜其烦。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下发后,深圳未再批准高尔夫球场用地,但这还不够,消灭“高尔夫伤疤”,要杜绝增量,更要消灭存量。
尽管《深圳高尔夫球场须“还绿于民”》的作者承认,深圳高尔夫球场大面积占据城市用地,是历史的产物。一些高尔夫球场当初在建时属于偏远地区,随着城市的发展慢慢成了城市中心区域。这些高尔夫球场对于改善周边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加快城市化进程,曾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深圳市民来说,他们可能一辈子没有“福分”享受高尔夫球场,只有机会到社区公园休闲健身。面积两倍多于社区公园的高尔夫球场,长期只供极少数人专享,既浪费深圳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也造成市民心理失衡。充分发挥土地效益,让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最多数市民,是土地规划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将绿地还给全体市民”呼吁的正当性,无可置疑。
上述两篇奇文的作者的中心思想是:深圳的高尔夫球场已经成为城市的伤疤,严重阻碍城市发展;严重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无情吞噬了市民的幸福空间,让生活空间被挤压的市民不胜其烦,造成市民心理失衡。要想充分发挥土地效益,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最多数市民,就应当消灭“高尔夫伤疤”,将绿地还给全体市民,而且不仅要杜绝增量,更要消除存量。
拜读了两篇大作之后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可,以,骂,街,么?
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继续忍,最后压住自己低俗的想法——不管怎样,咱是念过书的人,师范大学体育系,也算是高等教育不是?所以,咱得讲理。
那咱们就讲讲理:
第一,当年球场建成的时候,是被当做城市的“肺叶”和亮丽的风景线的,尤其是靠近市区的那些球场,在水泥森林中那一大片养眼的绿色,凭啥就变成“伤疤”了呢?
第二,球场怎么就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障碍了?城市发展需要绿地,一般的公益性绿地需要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投资、建设、管理,需要不断的投入。高尔夫球场则是经营性绿地,既能够满足城市绿地的要求,为改善城市环境、缓解污染做贡献,又能为政府节省资金,解决就业,创造税收价值。有何不妥?
第三,如果说高尔夫球场挤压了深圳人民的生活空间,无情吞噬了市民的幸福空间,那么被一万六千家高尔夫球场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生不如死的美国人民,该是多么水深火热、痛不欲生啊?把高尔夫球场全部铲掉,全部建成高楼大厦,深圳人民就从此莺歌燕舞、幸福万年长了?当年北京奥运申办成功之后,市政府决定沿四环周边建设四百米宽的“环北京绿化带”,十几年过去了,作为绿化项目的高尔夫球场还算给城市留着几片绿色,其它的所谓绿地现在还不是全变成了楼盘?究竟是绿地还是楼房更让老百姓受益,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吧?
第四,“还绿于民”的口号不错,怎么还?是不是允许市民自由出入才算还绿于民?还有,谁是民?打球的人就不是民了?这种理解未免太狭窄了吧?
还是那句话,我觉得吧,如果真的铲除了高尔夫,全国人民就能过上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会第一个报名开着推土机冲进球场,牺牲我一个幸福全中国,这肯定是非常高尚的事情。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行,我还是忍不住,就算是被视为低俗我也认了!我想说:写出这种东西的人,脑袋一定是被驴踢了,而且,是被很蠢很蠢的蠢驴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