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繁體中文

首页

所在位置:首页 > 高球时尚 > 大话高尔夫 > 正文

搞点新意思吧

2012-01-07 13:54:42    来源:高尔夫大师    点击:

\

  中国的新球场很流行办比赛。最近的汇丰赛和世界杯,也让很多人看得心动:他们能坚持这么多年,还都办出了影响力,说不定我也能试试。

  但在中国要办世界大赛,你得遵循客观的条件和规律。这几年中国公开赛、宝马亚洲公开赛、世界杯和汇丰赛操作下来,事实已经很明显:在中国办世界级的职业大赛,只有短短的两个档期,要么是4月下旬的欧巡亚洲档期,还有就是美巡赛季结束后的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从6月到8月,顶尖球手每月要面对一场大满贯赛,没人有空理你。

  中国终归是高尔夫不发达地区,产业规模和市场容量都有限。2015年总统杯落户韩国,已经说明一个问题:真正的国际性大赛,看的是有没有相匹配的市场。韩国有相当的高尔夫人口,有已经进军美巡的赞助商,还有一大批有实力能打总统杯的球员,把总统杯放到那里是众望所归。用“不差钱”去硬砸出所谓的“国际大赛”,终归只是一针鸡血,比如当年的LPGA中国赛。

  新球场要办比赛做推广,需要怎么做,还是要回到球场如何定位的问题:你的会员证要卖给谁,作为配套的房地产,你的目标群体又是谁。这决定了你的比赛要吸引哪些人的目光、办给谁看。基本上,国际大赛是属于大城市的,因为往往只有大城市有足够的市场和人气吸引到国际品牌的大赞助商,在美国也是如此,其中还牵涉到接待、配套和市场容量的问题。如果你的球场位于一个三四线小城市的球场,还因为天气原因一年就能打4个月球,那你的国际大赛准备办给谁看?办了又能帮你多卖几张会员证?

  比赛怎么办也是种艺术。这两个月,有三场比赛抢到了最当红的麦克罗伊,分别是瑞安挑战赛、美兰湖大师赛和汇丰冠军赛。我全程见证了这三个活动。前两项比赛都是今年搞的新意思,但和美兰湖大师赛4轮72洞的标准做法相比,倒是瑞安的做法让我眼前一亮。四个球星,不同的8个球场,总共打18洞。这种模式,美国人在1994年尝试过。当时是拉夫三世、达利、汤姆· 凯特和福兹· 佐勒尔四人打了美国的18名洞。

  瑞安挑战赛的想法是,既然下定决心做一个商业比赛,既然赞助商和参与的球场只是要做推广,就没必要非去花几倍的成本去办一个正式比赛。更何况作为作为二三线城市,办国际大赛不现实,安排一天日程的活动,是让国际大牌球星到此一游的最佳手段。瑞安的活动算下来,7个城市,至少有4个是第一次迎来世界级的球星。郑州球迷追星的疯狂场面,让人感觉回到了2001年伍兹造访时的观澜湖。

  媒体应该也喜欢这样的方式。贴身紧跟,可以见到麦克罗伊、保尔特和维斯特伍德这些名将球场外更生活化更真实的一面。事实证明,瑞安与这8家球会花小钱办了大事,利用四名世界级球星的价值各取所需,推广效果不差。据我了解,组织方本来想要准备四架庞巴迪,每个球星配备一架,也能给更多媒体体验的机会。但最后由于准备过于仓促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最终只有两架商务机到位。如果明年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应该可以弥补这些细节上的缺陷。

  在大赛已经不能给人新鲜感、而且已经存在一个很难超越的汇丰冠军赛的前提下,瑞安的做法终归是值得肯定的创新。在球会用创新做市场推广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最成功的案例是观澜湖。它必定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蓝图,很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他们有自己成熟的运作和推广团队,不需依靠赛事公司和公关公司。从1995年世界杯、2001年伍兹行,直到近年世界杯和明星赛,一直有自己的模式和想法。去年,观澜湖用明星效应炒热了海口观澜,也炒热了球会的旅游度假概念。他们知道,海口观澜湖的目标客户不仅是盯住球星和职业比赛的高尔夫球迷,更包括那些演艺界明星的粉丝群体。

  另一个市场定位精确的好例子是麓山。它从来没打算去争明星和规模的虚名,而是先把市场定位放在成都,用全国性比赛把成都人搞High。只要得到成都人认可和大西南的市场,麓山就已经赢了。至于同一亚洲和中国公开赛,那更像是额外的奖励,顺便让全世界知道,成都是一个理想的置业地。

  接下来两年,中国还会涌现很多新球场,还会有很多人排着队砸钱办比赛。但砸钱不是打水漂,除了汇丰,我们还有很多满足商业价值的活动方式,比如瑞安挑战赛这一类的创新,在档期、球场位置和成本等客观条件都不允许办大赛的情况下会是很好的选择。即便是正规的比赛,据我所知,LPGA和冠军巡回赛都有很强的意愿来中国,也愿意提供好的档期,价码也合理。如果合适,何不给大家一些新鲜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没钱人练球,有钱人换杆……真的吗?
下一篇:詹益信:球童出身不追求豪车

分享到: